生活的品質和快樂,是需要學習的,我是不是個生活白痴,我想至今答案是肯定的~
沒有愛情的時候,你就多吃 ‧王文華
我把每一餐,當做生命給我的一個機會。
當我打開餐巾、舉起刀叉,
我聽見生命對我說:「你可以透過食物和旅行來認識、享受我。
用這種方式你賺不到錢,得不到名,但是快樂卻一點一滴地發生。
原汁原味,絕對實在。
和愛情相比,食物不會可歌可泣,但至少不會騙你。」
跟朋友約吃飯,朋友問:「你想吃什麼?」我常說:「都可以。」
「都可以」、「你說呢」、「隨便啊」、「無所謂」,這些話我都說過。
表面上看起來是隨和,實際上是無知。
因為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好吃,所以只好配合別人。
今年之前,我對於吃一直沒什麼熱情。
我吃過很多好東西,但都是別人帶我去的。
吃的當下很享受,但事後要我自己再去找那家餐廳,我可提不起勁。
為什麼會這樣?
我猜大概是因為今年之前,我是個認真的上班族。
對我來說:「吃」是為了「活著」,
而「活著」是為了「工作」。
今年起不再上班,我把生活顛倒過來:
「工作」,是為了賺錢來「活著」,
而「活著」,是為了好好地「吃」。
吃應該是生活的目的,不是手段。
我38歲,體會到這一點已經太晚。
38年,四萬一千多餐,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,不超過十碗。
我不是特例
可悲?但我應該不是特例。
我猜很多人跟我一樣。
一天結束後躺在床上,不記得今天吃了什麼(甚至根本沒時間吃),
卻清楚記得辦公室哪件公事沒有辦完,哪個傢伙講他壞話。
這就叫為了工作而活,為了活而吃。
吃飯就像汽車加油,例行公事,只看價錢。
加油你還會挑 98無鉛,吃飯你只在乎夠不夠鹹。
為了工作而活倒還有某種意義,
有些人搞到活著,只是為了不要被公司那個傢伙鬥倒。
諷刺的是,那個傢伙,壓根沒把你放在眼裡。
生活,變成了一場自編自導、沒有觀眾的驚悚劇。
誰不懂「人生苦短,及時行樂」的道理,但為什麼能做到的人那麼少?
誰不享受美食的快樂,但為什麼把它們放第一順位的人那麼少?
我不敢說有經濟壓力的人。
當一家溫飽都成問題,講及時行樂是唱高調。
但那些經濟穩定、甚至優渥的人,為什麼還吃得那麼糟?
不只是吃和玩,還有住和穿。
多少上班族,包括我在內,明明有經濟能力改善生活的品質,卻過得像寄生的蝨子。
頭髮沒有型、衣服沒有洗、辦公桌像實驗室、浴室像化糞池。
我們銀行的戶頭裡也許有很多零,生活的富有程度,頂多只有一顆星。
我們過得糟,因為沒有學習。
Surprise!
生活也是要學習的,
可惜的是:我們從來沒有學過。
美術課、音樂課、家政課、講兩性的那堂健康教育課,
這些課教學生把「生活」過好,你上過幾堂?
這些課都用來上英數理化,教學生如何把「工作」做好。
這樣長大的我們,自然成為工作超人、生活白痴。
如果被丟到荒島,我們第一個反應大概是上網找資料。
四個問題
我當老闆時和一位來應徵工作的年輕人面談,我問他的頭四個問題是:
「有沒有女朋友?」
他說:「我還年輕,想專心拼事業,目前不想交女朋友。」
「你去過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?」
「我不喜歡出去玩,我喜歡在家研究電腦。」
「那你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?」
「我都全心全意工作,吃得很隨便。」
「會做菜嗎?」
「我家附近有很多吃的,不用自己做。」
他可能以為這些答案都展現出專業精神,會為自己加分,於是得意地看著我。
但我連學歷和經驗都懶得問,就跟他拜拜了。
我已經活得夠粗糙了,但就連我都知道:
除非是極度專業的人才(比如說實驗室的科學家),
一般來說,
好的員工,必須先是一個好的情人。
工作要做得好,生活品質得高。
或是說,
好的員工,對生活必須有起碼的興趣。
這位應徵者沒有興趣,也沒有謙虛。
他沒有生活能力也就罷了,
他還看輕那些能力,覺得自己花錢就可以買到,何必自己學。
花錢可以上好的餐廳,但體會不出美食背後的文化意義。
花錢可以坐頭等艙去義大利,但站在競技場中央不會有思古之幽情。
「吃」只需要像機器人一樣張嘴閉嘴。
但「品嘗」就需要用到五官和心。
我也曾經張嘴閉嘴過。在美國念書時,覺得讀書最大,其他一切都是浪費時間。
有一段時間,我請中國餐廳每晚送便當給我。
他們五點送到大樓門口,進不了大門,就把便當放在地上。
我六七點回到家,有時下著雨,就在公寓門口地上,
一堆廣告傳單之間,挖出又濕又冷的晚飯。
上樓後一邊吃,還一邊翻著課本。
十多年後,我的經濟狀況比當學生時好的多,吃的東西卻一樣溼冷。
六七點窩在辦公室,沒事做了,但也不想回家。
跑到附近麵攤上隨便吃碗麵,匆匆又趕回公司,生怕錯過了重要的E-mail。
肚子飽了,甚至因為吃得太快而很脹,
但味蕾很懶散,心情很空虛。
不上班後,我問自己:一頓好的食物,花兩小時吃,頂多一千塊錢,
就可以讓我們立刻快樂起來,為什麼不要?
我們把所有時間拿來追求愛情、成功等虛無縹緲的東西,
追求過程痛苦無比,追求到了稍縱即逝,
為什麼不分出一點時間來,好好吃個東西?
原因大概是:我們都希望賭一把、贏大的。
繼續做夢吧
我也曾是個賭徒,野心勃勃地想:一旦我考上第一志願,
或是當上總經理,或是找到天命真女,一切的問題都迎刃而解,
那天以後,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
為了那些快樂的日子,現在苦一點沒關係。
繼續做夢吧,王文華。
但在聯考制度下長大的我們,有這種想法很正常。